开栏语
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他们以三尺讲台揽见星辰大海,用一寸初心点亮芳华岁月,为苍洱大地培育桃李满园,在大理市教育事业中书写着精彩答卷。九月谢师恩,礼颂引路人。在这个回报与感恩的季节,大理融媒开设【九月师说】专栏,走近躬身耕耘的教师们,一起聆听他们的教育故事。
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一期——《杨红文:从教27年,让山里每一位孩子有书读是我最大的愿望。》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杨红文,男,白族,生于1975年5月,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。1996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,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,先后在大理市太邑乡中心学校下属学校乌栖完小、桃树完小、己早完小等乡村学校任教27年。任教多年,教学成果显著,多次受到表彰奖励,2023年被评为“省级优秀乡村教师”;2022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评为乡村从教“优秀教师”;2008年被评为“大理市十佳文明教师”;多次被大理市教育体育局、太邑乡党委和政府评为“优秀教师”和“先进个人”。
从“走出大山”的学子,到“重回大山”的教师
作为土生土长的太邑人,杨红文在大学时到外面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,在教育专业努力求学之后,又带着所学所获回到了他所生长的土地。
毕业时他被分配到大理市最偏远的学校——太邑乡乌栖完小任教。乌栖完小时常被人调侃是大理市“最高”学府,因为在全市学校中乌栖完小海拔最高。当时,那里不通电,不通电话,也不通公路,只有一条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,上山下山来回一趟,要走七八个小时。
“初次跟着骡队来到学校,看到简陋的校舍和墙体斑驳的教学楼,我犹豫了,难道我的青春和一生将要在这里度过吗?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穷,穷到一种能戳到心底的冰凉。”杨红文回忆。
当时的自我怀疑,在此时也有了坚定的答案,他留了下来,并扎根在了太邑乡的山村学校。27年来,杨红文怀揣着初心,坚守在山村教师岗位上,辛勤“灌溉”着故乡的“幼苗”们,成为一批批山村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“引路人”。
从沟通交流障碍的新手教师,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学科带头人
杨红文是白族,而他的学生多是彝族,基本上不会讲普通话,平时都用彝语交流。语言不通,对于在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,教学更有难度。为此,杨红文自学了当地的彝族语言,用双语教学。
杨红文不仅把民族语言利用好来拓展教学思路和方法,也带领同事把民俗写进校本教材,将校本教研开展得有声有色。“太邑乡保留了原始、自然的民风民俗,这里的人能歌善舞,民间艺人很多,我们就把唢呐吹进课堂,把打歌跳进课间,把刺绣绣到教室中来。”杨红文不断创新教学设计,语文课程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,不仅让同学们能够学好普通话,学懂通用课本教材,还弘扬传承了本地的民族文化。
在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期间,杨红文积极组织教师完成各种教研任务,带新人、抓语文教育教学质量,开展公开课、随堂课、国学进学校……“杨红文老师一直用他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们。在工作中他努力教学,认真备课,团结同事,关爱学生,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。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,也经常和我们年轻教师说要扎根山区,懂得吃苦,甘于奉献。”这是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。
从知识传播的“桥梁”,到改变乡村孩子命运的“点点星火”
“1998年秋季,我班一个女孩辍学了,经学校、村公所多方动员说服仍无成效,作为班主任的我责无旁贷去了孩子的家,那场景至今回想起来还令我心酸,两间茅庐,一张病榻,一个瘫痪的男人,望着女主人那无助的眼神,我还能说什么呀,我把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给了她,连夜把小女孩领回了学校,回来的路上我哭了。”
杨红文回忆起从教多年来和学生的故事过往,他已记不清多少次给学生垫交教辅费,也记不起都为谁垫交过教辅费。他只是清楚地知道,作为老师,面对他的学生,所有困难他都必须全力以赴去解决。
“从教27年,我用一颗爱心托起了明天的太阳,让每一位孩子有书读是我最大的愿望。”这是杨红文最朴实的信念,也是他最真挚的愿望。让山村里的孩子有书读,能拥有更好的未来,有更多机会和选择,是他教授知识、传递思想的目的和意义所在。
“在山区从教27年来,看到我的学生一个个走出大山,奔赴各地去求学,我很欣慰,我感受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。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,从事着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,我感到骄傲和自豪,将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。”杨红文坚定地说。
在山野间播种希望,在平凡中坚守初心。怀着一颗执着、大爱的心,杨红文和他的学生们,都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。
记者:武文雯 谢华新
编辑:向红玉
值周:胡亚玲 张辉
主编:李胜
五经普知识问答小贴士
问:经济普查的时点和时期是什么时候?
答: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。普查登记时,时点指标填写2023年12月31日数据,时期指标填写2023年1月1日—12月31日数据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